歷史該怎麼念
先講結論,歷史應該怎麼讀:把書闔起來念。
對,看到一個歷史事件,一個做決定的時刻,把書闔上,把自己放到那個情境裡,問問自己思考看看,會怎麼做,再把書本翻開,看看歷史上的那位做了什麼決策,帶來什麼後果。
史學是歷代帝王之學,絕對不是像台灣現代教育這樣的死記年代人名考試考過就算了。 作為擔負一國盛衰之重任的最高領導人,為什麼要學歷史? 因為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;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。
張良
書裡的例子每每讓人拍案叫絕,原來小到一個字(秦始皇為什麼不叫秦始皇帝),或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橋段,其中都讓人再三玩味思考。不騙你,張良遇圯上老人,夠通俗吧!你以為這故事是為了告訴我們要敬老尊賢,然後就可以得到一本智力加 20 的兵法書,接下來立下汗馬功勞,打下江山嗎?其實兵法書為其次,在老人與張良的交手過程中,老人已經教會(或說點醒)張良未來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。(自己找書來看,不告訴你)
以圍繞著秦始皇的歷史事件,呂教授帶著我們走過把書本開開闔闔的思考之旅。第一章就提到,中國的學問講究功夫,講功夫就重"層次",必須將內容一層一層的剖析下去。
其實,我覺得這本書的的主角即便換成漢高祖,唐太宗.....誰都可以。因為這不是一本你以為的歷史書,他沒有要告訴你,秦始皇鉅細靡遺的每一個作為,還是他究竟是不是呂不韋的私生子這件事。
整本書要告訴我們的事,在書名就破題了:思辨。
我學到的是
不只是歷史這樣讀,所有的閱讀都應該這樣讀。
有思考才真正有讀到。即便看科學期刊何嘗不能用這個方法,看完標題先蓋起來,自己想想,應該做什麼樣的實驗來驗證。再接下去看,作者是怎麼實驗的,結果如何,有沒有解決問題,然後再驗證看看自己的想法如何。
凡讀書便這樣讀,才能磨礪心中那把叫做『思辨』的劍。